2008年7月4日星期五

我為教會感、寫

  看了《龍應台的香港筆記》82頁,"香港你往哪裡去?",香港跟誰比的 那一段。使我在這空間找尋到一些思考機會,在82頁龍應台說:「當香港政府常用「世界級」、「地標」、「香港精神」來描繪自己「勵精圖治」的企圖時,我們 能不能聽見一個小小的,安靜的聲音說,為什麼香港需要「地標」?「世界級」是跟誰比?比甚麼?「香港精神」又是甚麼?」
       這段文字確實是我面對著教會發展和變動時的一劑"鎮定劑"。回到最基本的問句:教會的路要點樣行落去,或者說,將來我們要成為一間點樣的教會。要朝向那一 個方度發力、要到達什麼目的地、現在與目的地距離相差多少?road map在那裡?教會要行的path指向什麼地方?如果沒有清楚計劃,而硬說成多元化或百花齊放,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模式,這絕不是盼望。
       在兩三年前,教會都有一個明確方向,就是作主門徒。這方向卻未好好處理和發展,便出現種種不同形式變化。但在這變化中我們看到一些沒有預計的起動卻發生 了。在這兩三年有兩個職青團契發動了佈道會、有不同團契投身一些定點定時的短宣、也有成人團契關心自己屬靈成長需要、一些較外圍弟兄姊妹也發動起查經小 組、家庭小組、祈禱小組、退修小組、…等,如果我們可以再找多一點數據,我們找許可以描繪教會近這三年,有什麼變化,屬靈點意思是上帝將什麼東西放在教會 內。有了這些數據我們或者可以發動起一個方向,就是在「使人作主門徒」下,先來一次關心我們"屬靈的下一代"或者說"我們有沒有屬靈的下一代"。這會不會 是我們「使人作主門徒」下的road map?身一階段是建立屬靈的下一代,關心的是:我們有沒有屬靈的下一代?
      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,十年之後現時在教會作帶領的xx哥、x叔、xx姐、xx牧師,他們都已經六十幾歲(退休了),那時他們的步伐可以追到十年後教會的需 要?教會在十年後將由那些弟兄姊妹帶領?這些人現在我們有沒有培育他們?新一代的弟兄姊妹辦事能力強、分析力也高,但屬靈氣質又如何、靈性有沒有貼近主的 心?我在荃宣十年事奉和成長中,體會到一個人的成長沒有快餐,是需要時間(不是由人去控制和計劃)和機會(從錯中學習、從失敗中成長)。今日我們希望自己 的教會不只會辦事而失落於屬靈上。主的大使命在於雙重委身:生命和工作,要求也是雙重的。
      因此,我開始對自己在屬靈操練上多了要求、在心思上我也多加關注神的聲音,原來「使人作主門徒」的第一步,原來是自己先要願意成為主的門徒,願意過一個門徒的生活。
     如果你是我們教會的一分子,請你一同為教會發展放在祈禱內,一同見證主的工作。

闡述人生生命的意義《玩轉身前事》 ,你睇作未?

      假期中看了幾部電影,當然不少是伴太子讀書式,只有這部《玩轉身前事》(dvd)是自己想睇。個半鐘過得好快,兩大奧斯卡金像影帝積尼高遜(Jack Nicholson)及摩根費曼(Morgan Freeman)攜手合作,已經叫人不能抗拒,尤其積尼高遜。
     看完這部電影給自己一份感覺,多珍惜身邊的人,尤其是親人。
     這部電影又令我想起在小學的時候看過朱自清的文章,其中一篇提到在火車上朱自清與陌生人傾談,內容不少是涉及自己故事,他自己也感到奇怪,為何向一陌生人透露自己的故事??之後提到大家可能沒有太多猜忌和重擔背負。戲中積尼高遜及摩根費曼也是一樣,兩人被安排同一間病房,由陌生人轉變成傾聽知已,在互相交流中彼此生命都有改變。有時當我們放下猜忌去開展關係,多一份同理心去聆聽,不分高低彼此認識,我們可能在四周都會找到朋友、知已。
     另外,故事中積尼高遜可以代表自稱無神論者,而摩根費曼代表著信仰持守者,兩人在最後一程的人生路上帶同自己的信念傾談和分享,去為一些課題,用自己立場各自表述,究竟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人,他們人生在生死問題上有什麼不同?!相信透過這故事帶給基督徒再一次思考機會。內容沒有不雅場面,可以在小組內播放觀賞,之後有小組討論。現在可以在dvd店舖租到,在這星期六或日晚上不妨看一看。

Russian Cake Baking Contest,睇到都差點唔敢相信













 Russians 喜歡食甜味是世界公認,但今次他們做蛋糕的本領真的叫人拍案叫絕,真是估佢唔到!先前三個例子已叫人摸不著頭腦,現在才真相大白。這些蛋糕真的是用蛋糕材料做成,除了一些支架外,完全沒有其他分別,不知道在香港可否製作出這類藝術品?!
當然,我最喜歡的最後一幅。

估下這是什麼(三)

最後一幅,你又估唔估到這幅畫其實是什麼東西?

估下這是什麼(二)

今次你估到這衣車其實是什麼呢?

估下這是什麼東西?

這些汽水有什麼特別?